Gate七月透明度報告發布:穩健實現多維增長
🔹衍生品交易量達 7,400 億美元,市佔率攀升至 11%,創年度新高🔹Launchpad、Launchpool 全面爆發,超額認購率高達 7325.60%,高峯 APR 超 4500%🔹Gate Alpha在7月份上線了超過400個代幣,空投數量及獎勵持續刷新紀錄🔹儲備金總規模達 105.04 億美元,$GT 累計銷毀超 1.8 億枚
Gate 將繼續以強勁增長拓展全球生態布局,致力於爲用戶打造更安全、高效、充滿活力的數字資產生態系統。
完整報告詳見:https://www.gate.com/zh/announcements/article/46650
新加坡監管收緊 Web3項目何去何從
Web3項目面臨新加坡監管新規挑戰,何去何從?
近日,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AS)正式發布了對《支付服務法》下"數字代幣服務提供商"(DTSP)制度的最終監管回應,並宣布將於2025年6月30日全面實施,不設緩衝期。這一政策不再是試探性質,而是明確表示:未獲牌照者不得從事任何Token相關業務,無論客戶位置或業務是否鏈上化。
表面上看,這是針對代幣服務的新牌照要求,實則是對Web3項目運營邏輯的一次結構性重構。
監管新規的深層影響
DTSP的推出標志着MAS正試圖對"代幣服務"這一廣泛概念進行系統性重構,並以法律形式劃定邊界。"代幣服務"不再局限於Token發行,而是涵蓋了項目方可能涉及的各類行爲,包括發行、宣傳、交易、轉移、托管、OTC撮合,乃至提供技術或運營協助。
關鍵變化在於,MAS放棄了以註冊地或鏈上部署爲合規判斷依據,轉而關注"人在哪裏、業務行爲在哪裏"。這意味着,即使合約部署在鏈上,系統在雲端,客戶遍布全球,只要團隊常駐新加坡並推進Token相關業務,就可能被視爲"在新加坡營業"。
MAS對DTSP發牌持"極度審慎"態度,僅適用於極少數申請人。這不是簡單的牌照競標,而是針對項目治理結構的主動篩選。缺乏角色隔離、資金路徑不清、責任劃分不明的Web3項目架構,在這輪清場下將失去生存空間。
項目遷移的困境
面對新加坡的監管收緊,許多項目方首選香港作爲遷移目的地。然而,香港的監管並非寬松,而是另一種結構化監管體系:
香港更傾向於接納結構清晰、信息披露充分、能在現有牌照制度下被穿透識別的項目。這更像是"金融合規導向下的部分開放",而非對所有創新形式的普遍接納。
其他備選地如迪拜、葡萄牙、塞舌爾等,要麼缺乏成熟金融監管框架,要麼合規路徑模糊、不可持續。短期可以容身,但難以構建中長期合法性基礎。
監管趨勢與項目應對
DTSP新規代表了一種更廣泛的監管趨勢:各司法區不再接受"註冊地拼圖式"的Web3架構,而開始用"人在哪裏、事發生在哪裏"來界定責任歸屬。
項目方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已不是"搬去哪兒",而是如何構建一個可被穿透、可被問責、可持續運行的角色體系與權責框架。這考驗的是Web3項目的整體"結構能力"。
對投資人而言,判斷維度也需升級。除了關注項目本身,還要審視:
監管正推動Web3市場進入"身分治理"的新階段。項目方不再只靠"敘事",而要交出結構設計的答卷;投資人也需追問"你準備好被監管穿透了嗎?"
DTSP僅是開始,更大的合規回潮正在全球範圍內同步展開。Web3項目需要重新審視自身架構,提升合規能力,才能在新的監管環境中尋求可持續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