🎤 爲偶像應援 · Gate送你直達 Token of Love! 🎶
家人們,現在在Gate廣場爲 打 Token of Love CALL,20 張音樂節門票等你來瓜分!🔥
泫雅 / SUECO / DJ KAKA / CLICK#15 —— 你最期待誰?快來一起應援吧!
📌 參與方式(任選,參與越多中獎幾率越高!)
1️⃣ 本帖互動
點讚 & 轉發本帖 + 投票你最愛的藝人
評論區打出 “我在 Gate 廣場爲 Token of Love 打 Call !”
2️⃣ 廣場發帖爲 TA 打 Call
帶上 #歌手名字# + #TokenOfLove#
發帖內容任選:
🎵 最想現場聽到的歌 + 心情宣言
📣 應援口號(例:泫雅女王衝鴨!Gate廣場全員打 Call!)
😎 自制表情包/海報/短視頻(加分項,更容易中獎!)
3️⃣ 推特 / 小紅書發帖打 Call
同樣帶上 #歌手名字# + #TokenOfLove#
內容同上,記得回鏈到表單 👉️ https://www.gate.com/questionnaire/7008
🎟️ 獎勵安排
廣場優質發帖用戶:8張門票
廣場幸運互動用戶:2張門票
Twitter 優質發帖用戶:5張門票
小紅書優質發帖用戶:5張門票
📌 優質帖文將根據文章豐富度、熱度、創意度綜合評分,禁止小號水貼,原創發帖更易獲獎!
🕒 8
Web3革命:全球數字化浪潮下的機遇與挑戰
Web3浪潮:席卷全球的數字化革命
人類社會正處於一個技術大爆炸的早期階段,全球範圍內可編程工具的出現正是這一技術大爆炸的核心特徵。從石器到鋤頭,再到可編程工具,人類核心生產工具的演變歷經了300萬年之久。而這一切數字化進程的起點,都源於計算機的誕生。
1964年,集成電路計算機的問世標志着人類進入了數字時代,大規模編程有了物理基礎。數字時代的第一特徵是工具可編程。人類利用這類可編程工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造物理世界,深刻改變了各個領域的產業結構。
數字時代的平台結構可分爲前端和後端。後端包括設備和網路兩部分;前端包括設備和用戶交互兩部分。後端設備涵蓋芯片、操作系統、服務器、數據中心和通訊網路。網路的發展經歷了從Web0的單機、局域網時期,到Web1、Web2,直至現在的Web3。前端設備包括電腦、手機、智能穿戴設備、汽車和智能家居;用戶交互則涉及圖文、語音、視頻、具象空間和腦機接口等多種形式。
從前端角度來看,Web3與Web2的主要區別在於用戶擁有更多的數據主權。Web3之所以能實現數據所屬權,一個關鍵技術在於數據生成時就具備了可驗證性。從後端角度看,Web2的重要特徵是雲計算的出現,而Web3則以區塊鏈技術爲標志。雲代表中心化的能力輸出,區塊鏈則代表去中心化的能力供給。
區塊鏈的出現使得資產和數據能夠具備明確的所屬權。當數據上鏈的那一刻,區塊鏈就會生成可驗證的時間序列,從而在共識層面確定所屬權。這一特性使得Web3在數據主權方面相較於Web2有了質的飛躍。
然而,新事物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。可編程金融產品作爲新一輪金融革命的核心,在各國政府和傳統部門的重重壓力下,被貶低爲"虛擬貨幣"。區塊鏈作爲Web3的核心後端技術,其發展道路也充滿挑戰。一些項目被迫關停,一些開發者選擇成爲數字遊民。
面對前所未有的新事物,人類社會需要時間來適應和理解。就像過去500年工業時代中出現的蒸汽火車、汽車、飛機等新發明一樣,區塊鏈和數字貨幣也必然要經歷一個從恐慧到接受的過程。
Web3的發展不僅僅是技術驅動,還伴隨着新一輪金融革命。可編程金融產品雖然在過去500年的工業時代從未出現過,但在金融數字化發展到特定階段時,它的出現是必然的。各國政府目前還處於適應和學習的階段。
盡管如此,已經有一些前瞻性的企業和投資機構積極投身於Web3領域。例如,Meta(原Facebook)創辦的Aptos和Sui,高通參與創辦的Solana,以及紅杉資本、a16z等投資機構自2021年以來在Web3領域投資的573億美元。全球頂級高校的精英也紛紛加入這場"圈地運動"。
根據統計數據,在已獲得融資的Web3項目中,美國佔比最高,達到35.12%;中國和新加坡分別佔9.92%和9.55%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國項目獲得投資的難度比美國項目高,中國Web3資本的話語權也相對較低。
在政策方面,中美兩國的態度最爲關鍵。目前的趨勢是,美國政策從寬松轉向嚴格,而中國則從嚴格逐漸放松。2023年2月,香港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加密貨幣交易的諮詢文件,這可能預示着中國在Web3領域政策的轉變。
無論如何,Web3全球用戶已達2.5億,其影響範圍正從金融領域向遊戲、社交、內容創作、通訊、出行、醫療、教育等多個領域擴展。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,Web3用戶可能在5年內達到10億,10年內覆蓋全球60%的人口。
人類正處於自石器時代以來最陡峭的產值增長階段。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,一代人就能見證世界的巨大變革。面對這場席卷全球的數字化革命,我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?